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wulanchabu.gov.cn/information/whyjcjh2567/msg1177512838492.html 在 2016-12-26 05:48:4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内蒙古高原草原生态恶化诸因素分析 - 乌兰察布文化研究 - 文化论坛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化论坛>乌兰察布文化研究>正文
内蒙古高原草原生态恶化诸因素分析
───
发布时间:2014-05-30 15:22     作者:文化促进会     浏览次数:

                                           内蒙古高原草原生态恶化诸因素分析

                                                        樊永贞


    内蒙古高原的草原生态环境,是大自然对草原人民的恩赐,是千百年来北方草原各民族赖以生存的条件。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这个草原的真实写照。这个草原的生态环境是广袤无垠、生物众多的,也是极其脆弱、急需保护的。自清朝以来,随着对大青山原始森林的大面积砍伐,随着清末垦荒政策的实施和汉民向草地的涌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内蒙古高原的动物、植物生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破坏,草场出现了退化、沙化,一些动物的种群和数量明显下降,有的甚至灭绝。归纳起来,导致生态恶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朝年间大肆砍伐大青山原始森林,造成原始植被中的水蒸汽蒸发减少,水循环的原有局面被打破,导致阴山脉地区干旱少雨
  现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面的大青山,古人称之为青山。之所以称之为“青山”,是因为它的上面长满了原始森林,古木参天,郁郁葱葱,青绿一片。《夷俗记》记载,北元时期的大青山,“千里郁苍,蕨草惟夭,蕨木为乔……彼中松柏连报……材木不可胜用矣。”说山上成材的松柏,连绵千里,取之不尽。然而,清雍正年间(1723-1735),统治者开放边内商民,到大青山采伐木材到内地贩卖。据《朔平府志》记载,清统治者准予杀虎口关每年向木材商贩发放“特许在大青山采伐木材”的照票(采伐证)一百张,仅毕克齐一地,就有木材“商贾百余家”,大量的木材被贩运至长城以南出售。

清乾隆四年(1739年),在归化城(现呼和浩特市)东北建绥远城。当时清国建威将军王昌给清廷工部的咨文中说:建绥远城的“工程用木,于大青山采伐足够。”“计有房一万二、三千间,需用大小木三十余万根。”十一月底,清廷又令把因建绥远城而在穆纳山(现乌拉山)采伐的二十余万根木材“饬交杀虎口监督,俟来年冰化之后,运至塞内作价”出售入官。在绥远城建成后,大青山就变成了一座秃山。当年曾有人编了一句顺口溜说:“绥远城工峻,大青山林尽”,是对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1] 如果当年没有对阴山山脉原始森林的大肆砍伐,如今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就不会如此干燥少雨,连年干旱。

二、清末推行“移民实边”“开荒放垦”政策,大量草场变农田,导致草原退化沙化

过去,内蒙古高原广袤的草原上,人烟稀少,植被生长茂盛。一些原始植被如针茅、锦鸡儿、羊草、百里香等,都是几千万年的进化、演化而形成的。这些美丽的植物,把草原装点的绿茵千里,姹紫嫣红,分外妖娆。清朝末期,清政府推行“移民实边”、“开荒放垦”的政策,在绥远、察哈尔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官办垦务,开垦蒙旗土地,用开垦蒙地所得收入,弥补财政不足。大量被开垦的土地由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耕种。[2,3]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上述地区的原始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局部的沙化区,地表水也逐年减少。

目前,为了改善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在内蒙古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在原来的耕地里人工种树、种草。但是,人工种植的植物寿命短,不耐旱,成活率低,虽然下了大本钱,收到的效果却很难长久维持。由于原有的植物种群无法得到恢复,一些次生的一年生植被如黄蒿、米蒿、灰菜、狗尾草、猪毛菜等,代替了原来的优势草种,草场退化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大面积机械化耕作,致多年生灌木等植被严重破坏,加速了土地沙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内蒙古的一些丘陵和山区,生长着大量的多年生灌木--小叶锦鸡儿(俗称莲针)。春天,开着满山遍野的黄花;夏天,绿油油的一片,一眼望不到边;到了秋天,枝杈上结满了豆角一样的籽荚,为野兔和一些鸟类提供了过冬的绝好食粮。莲针最大好处是耐旱,寿命长,能自行繁殖,有着防风固沙的特殊功效,这一点绝非其它植物可比。可惜的是,在60年代以后,我国发明了大型拖拉机,用它代替牛拉的步犁来耕地、开荒。其中的50型拖拉机,耕地深度可达50多厘米,可以把莲针从根部铲断。在解放了大批劳动力、大批耕牛的同时,也使大批的多年生莲针、羊草、针茅等植被,被成片成片地连根铲除。由此直接导致了土地的沙化,原始草地的荒漠化。

四、因生火需要而对野生的灌木丛进行乱砍乱伐,致使多年生的原始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建国初期,由于实行“人民公社大锅饭”、“大跃进”等冒进的做法,只追求生产,不考虑生态保护,加上60年代初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农牧民们的生活都比较困难,由于没有做饭、取暖用的燃料,人们就上山砍山柴、挖莲针,用来烧火做饭。那时城镇居民的生活也不富裕,冬天生火用的柴也要上山去砍。几十年的连续砍伐,把山上的山樱桃、山榆、沙棘、胡榛子等原始灌木砍伐殆尽。据记载,20世纪50年代,察右后旗锡勒乡的山区,还有好多的山杨、白桦、杜松、山樱桃、绣绒菊等原始森林,面积有近万亩[4]。现在当地已经很少看到这些灌木了。没有了它们,老天爷就夏天不下雨,冬天不下雪,春天刮黄风,导致气候异常,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五、外来人员自发无序的搂发菜、挖中药材,使脆弱的草原生态受到无情的破坏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甘肃、宁夏一带的农民,曾自发地、有组织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等地集中搂发菜(地毛)、挖草药。他们多在春季乘坐火车等交通工具,成百上千地集中前来。到了草地后,在野外搭建临时帐篷居住,寻找低洼处挖沙取水,或用塑料卡子带水在野外生火做饭,把草场糟蹋的一片狼藉。当地有关执法部门虽曾全力制止,但他们依仗人多,暴力抗法,屡禁不止。

另据《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4月报道,宁夏等地的农民常常趁农闲时前来阿拉善草原搂发菜,以赚外块。他们在草地上搭建临时帐篷,帐篷内堆放了许多粮油、土豆等生活用品,把大量的多年生灌木珍珠红沙柳被连根拔掉,当作做饭的柴火,地面被挖得凹凸不平,使脆弱的荒漠草原遭到了严重破坏。

六、牧民“分片定居”,终结了蒙古族四季移牧倒场的习惯,导致植被被牛羊过度踩踏,草场逐年退化

有人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行的分田到户、分畜到户,导致养畜数量急剧增多,由于草场的载畜量加大,使草场不堪重负,是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其实不然,回顾一下近代的历史就会清楚。在清朝年间,察哈尔地区是清朝的皇家牧场,不但为清廷提供数以万计的战马,还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奶制品和肉食。当时在察哈尔地区散养的马、牛、羊等牲畜,何止千万,但却并没有因养畜过多而使草原的生态恶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蒙古族牧民们实行的是四季轮牧,不在一个地点集中放牧,使草场得到了充分的休养,野生植被有生长繁殖、喘息恢复的机会。

畜牧业专家认为,养畜多并不是草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限制游牧、定居放牧、开荒种地、天旱无雨才是最主要的原因。[5]最近的例子就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乌兰察布后山地区由于雨水好,山坡上、滩地里的小草生长的非常茂盛,牲畜虽然也吃,但根本吃不完。一位老牧民说:“养畜多了,不但不会对草场造成破坏,畜群的粪便还能为草场提供养分。关键是看你怎么养,是移牧倒场,还是定点放牧。”原来山前村后的野草都有一尺多高,现在由于定居生活、过度放牧,牛羊走出来的羊肠小道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光秃秃的山梁和沟渠。由于草场退化,植被低矮稀疏,生态环境才会持续恶化。

七、成立打狼队,放任私捕私猎行为,导致野生动物的种群和数量骤减,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20世纪50至60年代,内蒙古地区的各村都成立过专门的打狼队,真枪实弹地在野外打狼,打狐狸、野兔、獾子等野生动物。一些年轻人还以每天捕猎多少野生动物,作为自己的荣耀。人民公社、生产队也对这种集体捕猎行为大加鼓励,除提供专门的子弹外,还配备专门的骑马,为他们发放生活补贴,多记工分等。不但有集体的捕猎行动,农牧民私捕私猎的行为也十分普遍。那时还没有《动物保护法》,打猎活动无人管理。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安排,只求捕猎的数量,曾一度导致内蒙古地区的野狼、狐狸、野猪、獾子等动物绝迹。

八、大规模的野外集体性灭鼠,使鼠类、鼠类的天敌和鸟类大批死亡

20世纪60至80年代,为了消除鼠疫疫源地,我国曾学习前苏联“灭鼠拨源”的经验,在内蒙古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灭鼠活动,在相同的时间内,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把大量的氟乙酰胺、磷化锌、氯化苦等鼠药,洒在了草原、田间、沟壑之中,鼠类被大批大批的杀死。[6]与此同时,一些鼠类的天敌和鸟类也因为误食了鼠药而被一同灭绝。原来天上飞的老鹰不见了,田野中有很多的百灵鸟、山雀、鹌鹑等鸟类也不见了。田里的害虫因为没有了天敌,对庄稼和野草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小草也长的不茂盛了,由此导致了草场的退化、沙化。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那些曾经满天飞舞的小鸟在数量上至今没有得到恢复,好多地方的老鹰、雕、黄鼠狼、刺猬、蛇等鼠类的天敌已经绝迹。[7]

九、人类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宁静和平衡,使野生动物受惊吓向人烟稀少的地方迁徙

发展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对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GDP的增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大批上马,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正视。多少万年以来,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动物们,被开山采矿的大军、游山玩水的游客,扰乱了宁静的日子。隆隆的机器声,川流不息的重型汽车,滚滚的尘土,使的飞鸟、野兔等野生动物们受到惊吓而迁徙,这也是导致野生动物减少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愁吃穿了,开始大量地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烟火,少则上千,多则上万元的花销。不但春节时天天要燃放,就是在平时的婚丧嫁娶、生日升学、开业庆典等活动中,也都要燃放爆竹。这对一些野生动物来说,无疑就像是经常发生战争一样,使得它们整天担惊受怕,不得安宁。一些胆小的动物就向人烟稀少的地方迁徙,使当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据有经验的猎人讲,由于多年来对狼和狐狸的开枪猎杀,它们对火药味非常敏感,很远就能闻到并远远的躲开。

综上所述,导致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的原因既有政府决策层政策的错误导向,也有高层专家盲目采用国外经验造成的工作失误,还有老百姓因生计问题而麻木地、主动地对生态的无情破坏,更有在生活富裕后愚昧地追求感观愉悦、虚荣攀比而带来的人居环境污染和对动物的伤害。我们今天把这些对生态环境带来恶果的因素总结出来,就是想让人们引起警觉,引以为戒,记住这些沉痛的、难以挽回的教训,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美丽的内蒙古草原。


参考文献

[1]兀特日·额日德穆·巴雅尔,《北元史》,中国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568-569页。

[2]邢亦尘,《清末察哈尔垦政》,《察哈尔绥远历史沿革考录》,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203-216页。

[3]李细珠,《清末新政时期开发蒙疆与察哈尔、热河及绥远省之议》,《察哈尔绥远历史沿革考录》,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202页。

[4]曹晋,《简析民国年间蒙民生产生活状况》,《察右后旗文史资料》,2007年第6辑,第187-191页。

[5]海山,《游牧经济“脆弱性”特点辨析:以锡林郭勒盟牧区为例》,《蒙古学集刊》,2008年第4期,第1-8页。

[6]王珍,任景和,《锡乌张地区联合防治鼠疫工作总结》,《锡乌张联合防治鼠疫资料汇编》,1989年,第1-8页。

[7]张文广,《用1081(氟乙酰胺)灭鼠对草原兽危害的初步观察》,《乌兰察布盟地方病资料汇编》,1983年,第100-102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