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崎岖的山路爬到山顶,依然可以寻到当年八路军作战时使用的“丁字形”掩体。青山苍翠、山风呼啸,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历史遗迹也在风雨中模糊,但站在这峭壁之上,耳边似有呼啸而过的炮火之声,眼前也闪现着当年黄土翻腾、浓烟滚滚的场景。

从昔阳县城沿317省道向西行35公里,便是昔阳沾尚镇广阳村。和黄岩谷一样,这里四周山峰壁立,山上荆棘丛生,山脚下河渠纵横,河谷深达数丈。

谈起广阳伏击战,正在村口聊天的86岁的王有栓老人指着村子南面的大山说:“那天是十月初二,我8岁,大人们说朱老总要排兵布阵打鬼子,村民们都提前转移到山上的窑洞里。就听见那机枪大炮的声音不停歇,天崩地裂般的,有胆子大的村民趴在洞口的草丛里看,说村里像着了火,红红的一片。”

陪我们一同采访的,是沾尚镇社会事务办主任孟玉祥,在村头的广阳伏击战纪念碑前,他的叙述让我们走进了那个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

1937年11月2日,日军第20师团在攻下娘子关、占领平定后,继续向昔阳进犯,企图会攻太原。驻扎在沾尚镇一带的八路军115师343旅为阻击日军向榆次进犯,令1个营的兵力在昔阳城西马道岭地区抗击、迟滞日军,掩护685团和686团埋伏在龙门口河谷大道两侧5公里长的山谷密林中,布下一个“长蛇阵”。

4日上午,日军步兵、炮兵、骑兵约4000余人相配合,在大炮、飞机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从沾尚镇出发,沿洞涡河向龙门口我军埋伏圈涌来。中午12时许,就在敌人主力通过龙门口快要到达广阳,而其后续部队正在通过龙门口时,在胡封山上担任断后任务的八路军343旅685团1营侦察连向敌尾部射击,以促使日军大部加速行军,快步进入我埋伏地。当日军大部队踏上了龙门口山腰的盘山道时,埋伏在龙门口西面山上树林里的685团2营战士,居高临下,一齐向日军开火,子弹、手榴弹、炮弹交织成密集的火力网。日军被猝不及防的袭击打得人仰马翻,四处乱窜。不少鬼子在慌乱中与骡马一起被挤下龙潭淹死。当日军指挥官反应过来,指挥日军向我军阵地反攻时,早已埋伏在山林中的685团1营战士,像猛虎一般分别从4个山头冲向敌营,把日寇截成数段,使其首尾难顾。我1营和2营前后将日军两个步兵中队包围在峡谷中,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5公里长的山谷中顿时杀声震天。

战斗从中午12时一直打到下午6时,我军共毙敌1000余人,俘虏20余人,缴获骡马700余匹,步枪300余支及大量的弹药辎重,同时还解救被日军从东北押解来的民夫100余人。

孟玉祥说,广阳伏击战,是我115师主力继平型关大捷以后,在山西境内取得的又一重大的胜利,再次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日军遭此重创后,胆战心惊,不敢冒进,已进至松塔的两个联队于6日撤回广阳,接应由沾尚镇西进的后续部队。7日,386旅旅长陈赓指挥所部及385旅769团,在115师343旅的配合下,再次于广阳以东地区设伏。17时许,当由沾尚镇西进的日军先头部队300余人进至伏击区时,设伏部队迅即发起攻击,经1小时激战,歼敌250余人。

从11月2日至11月7日,八路军129师和115师主力在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内,连续3次在昔阳境内成功伏击日寇,有力地支援了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以及太原方面友军对日正面作战,为友军转移赢得了时间。

采访结束,暮色已浓。思绪从炮火硝烟的场景中走出,回望层层叠叠的山峦,静静流淌的河水,悠闲乘凉的老人,山间嬉戏的孩子,一句歌词油然而出:“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本栏文图均由记者 白续宏 张谦采写、整理、拍摄

版式设计 刘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