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杨守敬文化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ydbwg.com/A/?C-1-52.Html 在 2017-12-25 11:05:2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杨守敬文化_宜都市博物馆·杨守敬纪念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物研究
杨守敬文化
时间:2010年04月19日 点击:次

赵  平


一、杨守敬生平概述:

    杨守敬(1839-1915),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

        杨守敬4岁丧父,5岁由母亲启蒙教字习诗,8岁从私塾先生读书。11岁因家贫辍学习商站柜台,坚持自学。185719岁时考中秀才。1862年,考中举人。1865年任北京景山官学教习。1880-1884年出使日本,任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外交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地理教授,勤成(存古)学堂总教长。宣统元年(1909年)任礼部顾问官。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聘请杨氏为国府顾问,加授参政官。1915去世,由民国政府拨款送回宜都龙窝祖茔安葬。

二、杨守敬文化概述。

杨守敬一生对我国的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事业贡献颇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海内外对杨守敬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至目前几成显学。从一般意义上说,要弄清杨守敬文化的内容及本质,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文化”这一大概念的定义,关于“文化概念问题的研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讨论课题,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各学科的学者们都企图给予准确的解释,但他们的解释都不乏本学科的特色,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文化的本质,由此使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的定义:“文化是生活的样法”。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并由社会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创造、延续、融合、创新。没有文化也就不成其社会,在此基础上,必然形成文化的民族性。那些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内容,形成文化的时代精神。而陈独秀认为,文化的内容“是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科学这一类的事”。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有三个方面:

(1)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                   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宜都市原始社会时期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等。

(3)                   指应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上述定义方法,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区别其它动物的独特创造,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讲,文化特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1).从人类学角度看,文化的本质是创造。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文化的本质是生产力,即信息和知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文化的本质是传播。

1871年,人类学家Edward  Tylor 在其著名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文化定义可谓涵盖面最广、最精确的定义:“所谓文化和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它强调的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精神层面的知识等内容。

杨守敬文化亦不例外。

从广义上讲,杨守敬文化包括杨守敬学术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生活、工作诸方面;就其狭义而言,侧重点应为精神层面,本文研究重点即界定在杨守敬学术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个狭义范畴。

本文拟从上述两方面慨述杨守敬文化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㈠杨守敬学术文化。

杨守敬学术文化即学术成就,杨守敬一生潜心钻研学问,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具有多方面的成就。二十五史之《清史稿》对杨守敬评价:“杨守敬,其学通博,精舆地, 用力于水经尤勤;通训诂,考证金石文字,能书摹钟鼎至精;工俪体,为箴铭之属,古奥耸拔,文如其人;以举人官黄冈教谕,加中书衔,常游日本,为鄂学灵光者垂二十年。”(见《清史稿.列传》)

杨守敬最大的成就是舆地学,也即历史地理学。一是著作多。代表作《水经注疏》、《历代舆地沿革图》2301幅,军用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71幅,绘有《水经注图》304幅,以及《隋书经籍志补正》、《晦明轩稿》、《汉书地理志补校》等20多部。世人评价最高、最多是《水经注疏》,清朝学者罗振玉将其为代表的历史地理学与光绪时李善兰的算学,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并誉为当朝的三大绝学。当代学者朱士嘉说:“迄于清末,杨惺吾先生崛起楚北,竭数十年精力于此,集诸家之大成,盖近百年来治历史地理者无能出其古焉。”即没有人能超过杨守敬的成就。毛主席在世时,曾提议出版杨守敬的《历代舆地沿革图》。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也评价道:“《水经注疏》为杨氏用力最勤成就最大之玺皇巨制,其于郦学可谓前无古人。”

《水经注疏》使我国沿革地理学达到高峰,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将郦学所引之书,皆注出典;所叙之水,皆详其迁流。集当时研究郦学及地理各家之长于一书,正误纠缪;旁征博列,疏图互证。它既是史地学的,也是水利学的,农学的,民俗学的和文学的巨著。全书40200余万字,论述河流3000余条。

二是纠正前人错误多。其纠错二法:一是金石考证,对照实物用事实说话验证。二是实地踏勘,亲身亲历。如清江(古称夷水)的发源问题。《水经》载:“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水经注》也以错传错,郦道元在未到实地考证情况下也认为其源在鱼复县(今奉节)长江。即清江上游源头与长江相通,再流到宜都入长江。杨守敬经实地踏勘,认为清江源出利川。

三是杨守敬在治理学问时,时刻与服务现实结合,他在《水经注》中即提出了重视植被、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思想。他认为古代长江两岸均有树木,近代砍伐将尽、居民不知种树,时间长了会造成水土流失,堵塞河道,造成洪水。

四是他首开彩色套印地图之先河。杨氏之前地图,一般为单色(黑色)清绘,杨守敬在研究《水经注图》等时,为便于区别正误,便引进红色而朱墨套印。

杨守敬第二大成就即金石文字学。重点研究的是铜、石器物上面古文字,如古代石碑、古铜币、青铜器等古代文物上面的文字,其代表著作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古泉薮》、《望堂金石》等10多部。

他特别注意金石文字在治学中作用,考证前人著作,《隋书经籍志补证》运用金石考证订正错误达20多处。

杨守敬第三大成就即版本目录学研究。其著作成果颇多,如《从书举要》、《杨守敬藏书目录》、《留真谱》、《古刻源流考》等。

杨守敬第四大成就是书法。他的书法碑帖并重,重侧锋,打破了固有模式,“既有碑刻的苍劲,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颇有英姿,而无媚骨。”留给后世的作品精,特别是对日本书法影响深远,他被日本书道界称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祖。

1880年杨守敬赴日,正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在“文明开化”口号下,为摆脱东亚小国地位,挤入世界先进列强行列,开始探索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美术、书法等领域全面吸收学习西洋文明,以期创造出适合日本新时代的文化。书法原本以中国为中心,而在西洋并没有与之类似或匹敌的高度艺术,因此,明治初期的书法家认识到,书法革新,随大流求诸西洋不可能,而要从书法的发源地中国寻求最新的书法艺术思潮和形式,创造出新兴的符合蒸蒸而上的明治时代精神的日本独特书风。

恰在此时,日本书法家们迎来了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杨守敬赴日。杨守敬将从中国带去的一万三千多件碑版的北碑书法带人日本,将其书法理论及书艺与日本书坛最负盛名的“三驾马车”即松田雪柯、岩谷一六、日下部鸣鹤等朝夕相处,悉心指导、切磋,在日本书坛产生了对中国书法的仰慕热情,使日本学者眼界大开,有力促进了明治书风转变,在日本刮起了“兴碑帖的旋风,”拉开了日本书法新的帷幕,在日下部鸣鹤等影响下,形成了日本“前卫”书法学派。

近年日本人胜井史卿将日本书法家按师徒关系列了一个表,名日本《现代书法系统图》,杨守敬作为一代宗师列在首位,其次为日下部鸣鹤、岩谷一六、松田雪柯等。日本的群众性书学组织,仅“日本书道教育学会”会员,即达15万之众,他们尊师重道,一脉相承,尊杨守敬为“近代日本书道之祖”。

杨守敬第五个成就是藏书。他的藏书量达40万卷,其中宋元精本、孤本2万卷。特别是在日期间,他以个人力,收藏中国流落到日本的古籍10多万册,用船载回国。为妥善保护藏书,在宜都他修建“飞清阁”,在黄冈筑“邻书园”,在武昌筑“观海堂”用于藏书,后来他任民国政府顾问,将藏书运往北京,在他去世前又遗命将书捐给政府,收藏于北海松坡图书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机构。

㈡杨守敬精神文化

杨守敬品高学富,在他一生的著述和生活中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软实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将是无尽宝藏,概括地讲,我们可以总结其四种精神:

一是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先生在日本期间,借日本否定汉学、粪土汉文化古籍之机,采取购买,以字换书等多种方式,挽救中国流失日本古籍10万余卷运回国内,为国家民族立功,同时在他去世后,遗命捐赠全部藏书给国家,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先生一生无心做官、潜心学问,成为我国清末民初有多方面成就者,特别是《水经注疏》名流千古,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三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先生治学严谨,字斟句酌,考证精详,喜好身临其境,实境考证,如纠正清江之源即是如此。

四是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先生幼时丧父,生活艰辛,靠自学苦读在逆境中成才,为练习书法节约纸张,他在一张纸上面正反浓淡写八遍,练成了扎实的书法功底,博取众长,在传统书法上创新,碑帖融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终成一代大家。其进取创新精神,贯穿于他一生的成长和学术生涯。他讨厌八股文,喜爱有新思想,因时制宜的文章,他七次考进士不中,不是文章写的不好,而是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的精神不为考官认同,在七次会试不中后,他毅然绝弃科举之念,潜心学问,终成大业。巍然成为东南大师。

三、杨守敬文化的弘扬及其对现实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杨守敬文化的弘扬,海内外呈整体上升的趋势。就宜都来讲,1986年湖北省及宜都市杨守敬学术研究会成立,以杨守敬故居为基础成立了杨守敬纪念馆,修复了杨守敬墓。以此为基础,杨守敬纪念馆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展示、研究活动,成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和德育教育基地,同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团体开展了广泛学术交流,杨守敬精神已成为宜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守敬品牌已成为宜都的重要的名片,杨守敬故居在我市的窗口和桥梁作用日益突显。近年来,杨守敬纪念馆与日本等国家地区的学术团体开展广泛交流、双方互访10多次。一系列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杨学”研究的大发展,促成了杨守敬书院在我市落户建设、“非博园”即中国非物质文化博览园在我市启动和民俗博物馆的动工建设。同时产生了大批杨学研究成果,杨守敬学术研究会与纪念馆联办刊物《杨学研究》学刊在自筹资金的条件下已出刊96期。

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杨守敬故居这一海内外著名的学术联络中心、展览交流中心的作用未能全面发挥,突出的原因: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守敬故居修复时只考虑了应急接待功能,现存的已修复开放故居约200平方米,只占其整体的1/6不到,由于故居狭小,对外无法满足基本的团队接待。在人们怀旧好奇观念下,故居的狭小,阴暗之缺点已十分突出,尤其是接待功能严重不足,影响了外来旅行机构组团参观。在机构设置上,由于(2002)杨守敬纪念馆与博物馆合并,杨守敬纪念展与故居生平原状陈列分离,业务人员奇缺、分散,不能形成整体合力开展杨守敬文化弘扬任务。

鉴于此,20015月,在宜昌参加“杨守敬国际学术交流会”的海内外学者如谢承仁、欧阳中石、钟鸣天、陈上岷、胡文昌等40位知名学者、艺术家曾联名倡议:呼吁政府将杨守敬纪念馆(故居)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扩充馆址,修葺馆舍,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以便新兴之“杨学”能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顺利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要发挥好杨守敬的名人效应和“杨学”无形资源对现实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经过社会各界多年努力,在杨守敬故居已于2006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故居周边东至桥河石板街、西至清江一桥一线、南至西正街、北接清江的故居周边地区划入了故居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实施分级保护的前提下,首先,必须借此东风,放大名人的效应,用好杨守敬名人文化品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紧密结合,强化“杨学”研究会建设,以杨守敬纪念馆为基础,以市杨守敬研究会为平台,统一领导我市“杨学”文化弘扬工作,完善学会机构建设,定期确定工作任务,落实必要资金开展“杨学”文化为中心的各项活动,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发掘地方特色文化,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其次,必须加强杨守敬故居等硬件设施建设,发挥名人效应,使“杨学”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起到最大作用。一是充分利用杨守敬故居及墓已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契机,尽快启动杨守敬故居及杨守敬墓总体保护规划、做好修复扩建工作。前期抓好目前正在实施的杨守敬故居维修复原保护规划项目向国家进行项目申报、实施工作。根据国家政策,杨守敬故居及墓项目修复扩建地方政府只需投入前期用地搬迁等基础性工作资金,主要维修、复建投入可争取国家财政文物部门解决。完成这一项目建设后,可使杨守敬故居—杨守敬墓—宜都市杨守敬纪念馆—宜都市博物馆—杨守敬书院—正国民俗文化博物馆(文化村),以及即将建设的其它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如青林寺谜语、茶叶博物馆等形成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文化旅游线路,是做好目前“杨学”文化开发弘扬和引领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宜都市博物馆、杨守敬纪念馆副研究员)

                        

                                                              20091022

 

© 2009 YDBW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宜都市博物馆 博物馆馆长:赵平
联系地址:宜都市陆城园林大道29号 邮政编码:443300 联系电话:0717-4823040(博物馆) 4823368(故居)
您是本站第
88888888 位访客 鄂ICP备16007136号-1 Email: ydbw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