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陇西的建制沿革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wutongzi.com/a/48964.html 在 2019-08-02 16:43:0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陇西的建制沿革

陇西的建制沿革

家乡区县: 甘肃省陇西县

17:39:15                                                            陇西的建制沿革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汉“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第二年(前205年),汉军“定八十余县,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五郡,属雍州。陇西郡领县十一:狄道、上邦、安故、氏道、首阳、予道、大夏、羌道、临挑、襄武、西。襄武(即今陇西县,故址在今城东南5里处)、首阳(故址在今陇西县城西50里处)二县在今陇西县境内。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改雍州为凉州,称凉州刺史部,州治初设陇县(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后移冀县(今甘谷县)。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陇西郡地增置天水郡,治平襄(在今通渭县境内),领县十六,内有搽道(在今城东25里,又据((括地志》探道故城在襄武县东南37里)、兰干(故城在今陇西县东北境)二县,在今陇西县境内,当时陇西县境内有襄武、首阳、探道、兰干四县并存,由陇西、天水二郡分辖,二郡均隶于凉州刺史部。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陇西郡,置渭州,治襄武,隶秦州总管府(府治上邦)。武德七年(624年),秦州总管府改为都督府,渭州便隶属秦州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分为于道,以陇山以西为陇右道,治部州(今青海省乐都县),襄武、陇西等县属于陇右道渭州。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襄武县设置首阳县(在原首阳旧县境内),时仅四年,至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并入渭源县。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立陇右节度使,治都州,渭州隶属陇右节度使管辖。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州为郡,陇西郡治襄武,隶于陇右道。至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渭州,仍为渭州陇西郡,并在渭州增设中都督府,州治、郡治、府治均设在襄武县,仍隶于陇右道。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二月,渭州陇西郡及所属各县,均沦陷于吐蕃。至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唐收复陇右后,仍恢复渭州陇西郡及属县的建置。信宗中和四年(884年),将渭州侨治平凉。
元初,仍沿金制。后于路之上,又陆续分设行省及宣慰使司等机构,以加强其统治。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改金国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治陇西),隶于陕西四川行省(治京兆,今西安)。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将陕西、四川分为两个行省,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属于陕西行省(省治移奉元,今陕西长安县)。巩昌路辖有:巩昌、临挑、平凉、庆阳、隆庆(在今四川剑阁县)五府;秦(今天水县)、陇(今陕西陇县)、会(今会宁县)、金(今榆中县)、环(今环县)、德顺(今静宁县)、徽(今徽县)、金洋(今缺、当在今甘肃境)、安西(今定西巉口)、河(今临夏县)、眺(今临潭县)、氓(今眠县)、利(今四川广元县)、巴(今四川巴中县)、河(今陕西污县)、龙(今四川江油县)、大安(今陕西宁羌县)、褒(今陕西褒城县)、径(今径川县)、那(今陕西那县)、宁(今宁县)、定西、镇原、阶(今武都县)、成(今成县)、西和、兰(今兰州市)等二十七州。后经调整,仍辖有:巩昌、临眺、平凉、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镇原、西和、阶、成、兰、会、环、金、德顺、徽、金洋十五州‘。巩昌府(治陇西)辖县五、领司一,陇西成为当时陇右一带的军政中心,至惠宗至正二十九年、洪武二年(1369年),归属于明。
明初,实行行省、府(州)、县(州)三级制。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仍设巩昌府(治陇西),隶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省治西安)。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改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领有三州、十四县。至成祖永乐年间(1403-x1424年),设立陇右分守道(道治陇西,代表布政使司督察民政),因督察范围为临挑、巩昌二府,后简称临巩道,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明代还实行军、民分治,洪武八年(1375年),在陇西设立巩昌卫。巩昌、衫胜州、崛州、靖虏(今靖远县)、秦州五卫及西固、阶州、礼店(今礼县)、文县四个守御千户所,虽均直属陕西都司(治西安),不隶于巩昌府,但都受巩昌府的提调。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除卫、所制,巩昌卫被裁。
清初,分全国为十八省(后增至二十三省),省设布政使司,巩昌府隶属陕西布政使司,仍辖三州十四县。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省右布政使司移设巩昌,辖有巩昌、临挑、平凉、庆阳四府,秦州、阶州、徽州、兰州、河州、径州、固原州、静宁州、宁州九州及陇西、安定、会宁、通渭、漳县、宁远、伏羌、西和、成县、秦安、清水、礼县、文县、两当、狄道、渭源、金县、平凉、崇信、华亭、镇原、隆德、灵台、庄浪、安化(今庆阳)、合水、环县、真宁(今正宁县)等二十八县。同时,陕西按察使司增设按察使一员,驻巩昌。康熙六年(1667年),将设在巩昌的右布政使司改为巩昌布政使司,按察使改为巩昌按察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巩昌布政使司移兰州,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同时,巩昌按察使司也移至兰州,改为甘肃按察使。从此,陕甘分省。
中华民国建立后,民国2年(1913年)2月,全省废除各府,改各厅、州、分州、分县为县。改兰州道为兰山道(道治皋兰),共辖十五县,陇西县隶属兰山道。原陇西县尽分治的漳县,又分出恢复其县制。民国16年(1927年)6月,成立甘肃省政府,7月,裁撤各道道尹,改设为六区行政长,兰山道未设,陇西县直辖于省政府。同月,省政府公布各县行政公署组织法,改县知事为县长,县府设各科局。陇西县府设一科(民政)、二科(财政)及建设局。民国25年(1936年)5月,全省分设行政督察专区,各专区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实行行政督察制度。陇西县属于第一区(专署设临挑,27年移设峨县)。民国29年(1940年)5月,省政府重新厘定各县等级,全省共分六等,陇西定为三等县。

心 控(2014-05-27) 评论(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