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一代影后   胡蝶的人生之旅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tjdag.gov.cn/tjdag/wwwroot/root/template/main/jgsl/lsbl_article.shtml?id=3233 在 2017-02-25 21:21:2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天津档案网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天津档案网 > 津沽史料 > 历史博览

 

    一代影后,胡蝶的人生之旅

    金宝山

    在中国影坛女明星中,无人可及胡蝶。此女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一生拍摄影片66部。她在1933年至1934年,两年内连续三次当选"电影皇后",轰动海内外,影迷们都称她为"老牌影后"。
    ''''
    能讲多种方言的"才女"

    胡蝶,原名瑞华。广东鹤山人,1908年出生上海。她的母亲说:"这丫头是老佛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驾崩那一年出生的。"
    胡蝶的父亲胡少贡在京奉铁路上当总稽查,家庭生活小康。父母视美貌乖巧的胡蝶如掌上明珠。胡蝶幼年随父母迁居天津、北京、广州等地,1924年回到上海;各地见闻耳熟能详,见多识广,她又会讲一口"京片子"、广东话、上海话,多种方言朗朗上口。这为她日后的影星生涯准备了良好的语言条件。她在教会学校读书,这在当时是件时髦新鲜的事,也由此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学生时代就被誉为"才女"。所受的良好教育也是她日后能够成为大明星的重要条件之一。父亲有妻妾,胡蝶在这样的大家庭长大,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影校招生 一试中的

    1912年,郑正秋、张石川等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在上海开始了电影的制作,同时开办了明星电影学校,此后多家影戏学校应运而生。胡蝶与中国早期电影几乎同步。
    1924年,胡蝶随父母搬回上海,入住四川北路余庆坊。同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中华电影公司附设电影学校启事》。她决心一试,并一时兴起给自己起了一个艺名:"胡蝶"。此后,胡蝶这个名字伴随她一生,在中国电影史上闪亮了43年,她能讲一口北京话,聪明伶俐,体态丰满,而被录取。
    当胡蝶走出中华影校的时候,中国电影正进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繁荣期,电影业也成了炙手可热的行业。郑正秋、张石川等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是大公司,初出茅庐的胡蝶有点胆怯,不敢去应聘,而进人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黑白故事片《战功》和《秋扇怨》。由于初涉银幕,演技一般,有的小报讽刺胡蝶是“电线杆子”,有的说她是"活动布景"。但是,胡蝶的敬业和美貌、气质,却打动了急需当家花旦的明星影片公司。

    加入“明星” 连摘"影后"桂冠

    胡蝶拍完由她主演的《秋扇怨》,不久便与恋人证婚。证婚这天,明星影片公司三位大老板郑正秋、张石川、周剑云竟然联袂出席了胡蝶的证婚仪式,这是"明星"向她发出的一个信号:预选她去当演员。这使胡蝶受宠若惊,20岁的她自此踏上了星途。
    1928年,胡蝶加人明星影片公司。她对郑正秋言听计从,郑正秋亲切地叫她 “乖小囡”。郑正秋为人正直、善良,热衷于提携后进,为本公司培养新人。他在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时候,还为胡蝶编剧并亲自导演了《火烧红莲寺》、《白云塔》、《血泪黄花》等许多影片。胡蝶逐步走红,引起影坛和广大影迷的注意。
    1931年3月15日,由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洪深编剧、张石川执导、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黑白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上海公映,轰动了上海滩和全国,其影响远及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地区。自1933年至1934年经过与大明星阮玲玉、陈玉梅、耐梅的激烈竞争,两年内胡蝶连续三次当选"电影皇后",事业声望达到了顶峰。冠生园等一批名牌企业力请她去做广告。1935年,胡蝶作为中国电影界的代表出席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成为国际影坛的知名影星。

    爱国情深 拒绝与日寇合作

    1933年至1935年,胡蝶又拍摄了17部电影,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狂流》、《姊妹花》、《空谷兰》等忧秀影片,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1935年,是中国电影界的多事之秋:3月8日,阮玲玉自杀,年仅25岁;7月16日,郑正秋病逝,年仅48岁。胡蝶痛失益友,悲痛不已。11月23日,胡蝶结婚,她想退出影坛了!此前,日军大举人侵中国东北三省,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一家通讯社发出一则捏造的消息:中国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少帅在"九一八"这一夜正与"影后"胡蝶跳舞。中国上下一片哗然。日本人为了抹黑张学良将军,选择的造谣对象是胡蝶,可见胡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也是使胡蝶萌生退出影坛的主要原因之一。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一把火将不肯合作的明星影片公司烧为平地。胡蝶痛心疾首,拒绝与日寇合作,携全家逃往香港。1938年至1947年她拍摄了《腮脂泪》、《绝代佳人》、《孔雀东南飞,风姿不减当年。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胡蝶不愿在日寇铁蹄下从影,将所有贵重的物品和珠宝首饰托友人带走,在国际红十字会帮助下,自己和丈夫化装逃出香港。经广州、桂林等地,辗转数千里,抵达重庆。托人捎带的物品和首饰丢失,胡蝶成了穷光蛋。身在异乡,举目无亲,生活陷人困境。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欲占有胡蝶,借房子给她家居住,又以诬陷胡蝶的丈夫"走私毒品"的罪名,将他关押起来。接着迫使胡蝶与丈夫离婚,但胡蝶洁身自好,始终与戴笠保持距离。抗战胜利后,胡蝶回到上海,戴笠乘飞机从青岛飞上海追求她,途中遇浓雾,撞山失事,坠落在南京郊区(今梅山矿区),一命呜呼。胡蝶得以逃脱魔掌,很快与丈夫复婚。

    飞往香港 远离国统区

    胡蝶对国民党反动统冶、尤其对军统特务的横行不法深恶痛绝,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就与丈夫一同飞往香港,逃离是非之地。胡蝶抵港后,一度经商,经营"胡蝶热水瓶",同时为大中华影业公司与香港邵氏公司拍片,其中《后门》一片,获第7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禾奖和最佳女主角奖。1967年息影,后定居加拿大。
    1989年,胡蝶病逝,终年81岁。她在弥留之际,对家人说:"胡蝶要飞走了!"这是胡蝶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这一次,她是真的永远地离开了,走完了辉煌而坎坷的人生之旅。

    时间:2005-07-19 00:00
    来源:中国档案报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本站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Copyright 2000-2008 tjda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市档案局(馆)主办 档案局(馆)电子处承办并维护
北京九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津ICP备09013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