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甘肃省简介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people.com.cn/GB/58278/58318/58458/4203801.html 在 2019-05-07 08:57:2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甘肃省简介--地方领导--人民网
人民网>>地方领导>>中国地方领导人活动报道>>甘肃

甘肃省简介
  2006年03月15日15:31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简称甘。因省境内的古甘州(张掖市)、肃州(酒泉市)而得名。因省境内的陇山为历史名山和历史上将省境特称“陇右”,故又简称陇。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上游,北纬32度31'~ 42度47',东经10'~108度46'。 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省、青海省接壤,西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内蒙古 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省境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

行政区划

甘肃省省会为兰州市。有5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 8个县级市,60个县,7个自治县。

人口、民族

1990年人口2254.66万。由于省境东西狭长,南北跨度大,自然及人文条件复 杂多样,人口分布显得很不平衡,总趋势是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天水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口最稠密,分别为204人/平方公里和203人/平方公里,兰州市次之,为192人/平方公里,酒泉地区最低,为4.2人/平方公里。甘肃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45个民族,其中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维吾尔、壮、土家、朝鲜、锡伯、苗、彝、侗等19个民族人口在100人以上。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1.7%,少数民族占8.3%。44个少数民族中又以回、藏、东乡三个民族为主,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5%;东乡、保安、 裕固三个民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甘肃虽然民族众多,但只有汉、蒙古、藏三个民族有2000年以上的互相杂居或轮流占居省境的历史,其余各少数民族都是近数百年间由省境外迁入,在宗教信仰上既保持了各民族自己的特色,又与这三个较老的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与融合。少数民族中,回、东乡、保安、撒拉、哈萨克等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藏、裕固、蒙古、土等民族多信仰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汉族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多与信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姻亲关系)、有信藏传佛教的、有信道教的,绝大部分则为无神论者。各民族在饮食、服饰、婚葬、节日庆典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如藏族著名的香浪节、未花节、浴佛节等,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的花儿会,裕固族的婚礼仪式,土族的“嘎尔”歌舞,哈萨克族的库尔班节等。

建制沿革

先秦时期, 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前106)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清代设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1927

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 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成立,甘肃省名相沿至今。

自然资源和物产

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总量为4544.02万公顷,人均占有量2公顷,居全国第5 位;除沙漠、戈壁、沼泽、石山裸岩、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尚有2731.41万公顷土地可用于生产建设,占土地总面积的60.11%。各种林地 资源面积396.65万公顷,有白龙江、洮河、祁连山脉、大夏河等地的成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其中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透骨草、五福 花等珍贵植物;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稀有珍贵动物的达54个种或亚种,如大熊 猫、金丝猴、羚牛、野马、野骆驼、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等。各类草地资源面积1575.29万公顷,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64.8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全国第10位,可能利用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492.98亿千瓦小时。矿产资源种类多而储量丰富。能源矿产中,煤、石油、油页岩、天然气、地热水均有储量,仅煤炭就包括了无烟煤、一般用煤、焦煤、褐煤等几大类;黑色金属有铁、锰、钒、铬等及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熔剂灰岩、熔剂白云岩等14种,大部分已探明储量,铬铁矿、钒矿、菱镁矿及铸型用粘土等储量在中国居前5位;有色金属矿产包括了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共28种已探明了储量,其中铜、镍、钴、铅、锌、锑、铂族、硒和碲等矿产是甘肃的优势矿产;此外尚有硫、 磷、蛇纹岩、芒硝等非金属化工原料矿产9种和石棉、白云母、石膏、石灰岩等非 金属建材原料矿产14种均已探明了储量。

经济

甘肃农业经济 中种植业居突出地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糜子、胡麻、油菜籽、甜菜、 棉花、大麻、烟叶、当归、党参等,此外还有各种蔬菜瓜果种植栽培,形成了种类繁多、布局合理的种植体系,很多产品已成为甘肃省的名优特产,如河西甜菜(含糖率居全国第二位)、敦煌长绒棉、山丹油菜籽、兰州水烟、黑瓜籽、天水花牛苹果、岷县当归、纹党、潞党等。畜牧业是仅次于种植业的农业经济部门,畜禽品种齐全,大家畜有马、牛、驴、骡、骆驼,小畜禽有猪、羊、鸡、兔等,有28个优良畜禽品种,其中河曲马、山丹马、岷县黑裘皮羊、合作猪、静宁鸡、甘肃双峰驼等是闻 名中国的优良畜种。随着多种经济的发展,利用2万余公顷宜养鱼水面发展了渔业生产,共养殖100多个鱼种,其中红鳟鱼、细鳞鲑、大鲵、甲鱼、黄河鲤鱼、鸽子鱼、石花鱼为名优特水产品。依靠省境森林资源和宜林土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业生产,形成了以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经济林、薪炭林为结构,以冷杉、云杉、 油松、华山松、栎类林、杨桦林等为优势种的林业生产体系,活立木总蓄积量1.74 亿立方米。工业是甘肃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利用丰富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了基础工业,形成 了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配合,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学工 业、建材、森林、食品、纺织、造纸等十几个部门在内的生产体系,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的重要基地。主要铁路干线 有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干武线,宝中铁路正在建设中;主要公路干 线有西兰公路、甘新公路、甘川公路、包兰公路等;民航开辟了以兰州为中心,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南京、昆明、敦煌、庆阳等全国主要 城市及省内主要旅游胜地和革命老区的航空网。“七五”末期,铁路在省内线路 长度达1884公里,公路、民航和水运总通车(航)里程分别为3.47万公里、3.57 万公里和219公里。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很快,全省有1116个邮电局所,开展了 有声信函、邮政快件、特快专递、礼仪电报、邮政储蓄等业务。全省14个地、州、市和52个县(市)的长途电报、电话进入了全国自动转报通信网。1990年甘肃省社会总产值为505.1亿元,国民收入207.28亿元,人均社会总产值2258元,人均国民收入为927元。1990 年,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49万人,省部级重大技术研究成果及发明 共272项。电影事业机构2896个,艺术事业机构158个,图书馆83座,群众文 化事业机构1311个,文物事业机构60个,广播电视台28座。高等学校18所,中等学校1780所,卫生机构4132个,从业人员8.61万人。

名胜古迹

甘肃省历史文 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已查明保存在省境内的历史文物古迹达1000余处,列 入省级以上重点保护的就有230处,其中敦煌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 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莫高窟、榆林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南石窟寺、嘉峪关、拉卜楞寺、重修护国寺感兴塔、玉门关、马家窟文化遗址、居延烽燧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等13处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境内自然风景名胜也很多,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麦积山风景区,还有榆中兴隆山、漳县贵清山、平凉崆峒山、永登吐鲁沟、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兰州五泉山、 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嘉峪关“七一”冰川、甘南草原、庆阳董志塬、白水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肃北盐池湾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阿克塞苏于湖候鸟自然保护区等。

来源:中国地方领导在线

(责任编辑:乐意)
请注意:
  1.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 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 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精彩推荐:
人造小太阳首次放电
人造小太阳首次放电
日第一夫人酒量惊人
日第一夫人酒量惊人
3年怀4胎月骗过万元
3年怀4胎月骗过万元
钱塘江秋潮来势汹汹
钱塘江秋潮来势汹汹


热点新闻榜
...更多
  
人民网搜索  互联网搜索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