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  綦江年鉴2008   綦江概况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qqj.gov.cn/zjqj/news/2012-7/27_5787.shtml 在 2016-07-09 20:39:5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綦江年鉴2008》-綦江概况 重庆市綦江区档案局
|首页 |领导简介 |机构职能 |业务规范 |三农档案 |史志之窗 |政策法规 |綦江大事 |南州风情 |在线查询 |现行文件 |工作动态 |利用实例 |
机构职能
咨询电话:
023-48663385
电子邮件:
daszg@qj.cq(内)
在线查询:
请输入查询编号:
 
 
热门图文
政策法规  
綦江区政府 -> 走进綦江 > 綦江年鉴

綦江年鉴2008》-綦江概况
重庆市綦江区政府网 http://www.cqqj.gov.cn 2010年4月22日 19时36分

綦 江 概 况

 

 

基本情况

 

【地理】 綦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东南结合部,重庆南部,为“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素有“重庆南大门”、“中国西部齿轮城”、“中国农民版画之乡”之称。地跨东经106°23′~106°55′、北纬28°27′~29°11′之间,东邻万盛区,南接贵州省习水、桐梓两县,西连江津区,北靠巴南区,东北与南川区接壤。县境东西宽48公里,南北长82公里,幅员面积2186.07平方公里。境内溪河纵横,水系发达。綦江河系境内第一大河流,为长江一级支流,全长231.3公里,由南向北贯通全境。境内有大小支流30多条,遍布全县各地,形成树枝状水系,水网分布较均匀。綦江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华蓥山帚状山脉向南倾没、大娄山脉向北延伸之间,属喀斯特地貌。地貌特点是:南西高、北东低,边缘高、腹地低,以山地为主,遭河流切割,沟深岩多,地形破碎,多孤立山体,少完整山脉,地势高差大。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7.6%,丘陵占32.4%。境内最高海拔1814米,为南半部石壕镇万隆花坝;最低海拔188米,为北半部永新镇升平木瓜溪口;全县平均海拔920米,县城古南街道海拔254.8米。

綦江县铁路、公路、水上运输兼备,交通便捷。川黔铁路、渝黔210国道、渝黔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与三南铁路、渝湘303省道、綦万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全县汽车通车里程3046公里,高速公路里程98.7公里,设有6个出入口,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境内铁路总里程135公里,设有16个火车站。水上通航河道210公里,綦江河水上运输直通长江口岸。綦江河开发已列为国家交通部重点开发项目。綦江,是重庆通往贵州、云南、湖南、广东、上海的重要陆上通道,也是渝南及黔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历史沿革】 綦江县历史悠久。永城镇发现的石斧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唐朝以前,境内无建置。秦、汉、晋至南北朝为巴郡江州县地。西魏、北周属七门郡江阳县地。隋朝,为渝州(后改巴郡)江津县地。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县地置南州,并置隆阳县,州治、县治均在今古南街道境内。唐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阳县为南川县(今綦江县)。北宋初,南州、溱州皆为羁縻州,南川、三溪两县皆不存在。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废南州为南川县,归渝州管辖。宋熙宁七年(1074年),熊本平木斗之乱,于铜佛坝(今赶水镇对岸)置南平军,南川县划归其管辖。宋熙宁八年(1075年),撤销南川县,并入隆化县(县治在今南川区)。宋元丰元年(1078年),又复置南川县。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撤销南平军,以南川县置南平綦江长官司,隶播州安抚司。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山珍据蜀称帝,在重庆建立大夏国,改南平綦江长官司为綦江县,至今未变。明、清朝,綦江县仍置,均属重庆府。民国初年,綦江县先后隶属重庆蜀军政府、重庆镇抚府和川东道(后改为东川道)。民国5年(1916年)后,綦江县先后为川军、黔军、川东边防军、川黔边防军统辖。民国16年(1927年),綦江县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的防地。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后,綦江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綦江县,綦江县属川东行政区璧山专区。1951年,璧山专区改为江津专区,綦江县仍属江津专区。1953年,撤销行政区,恢复四川省建置后,綦江县仍属江津专区。1958年11月,綦江县划归重庆市管辖至今。

綦江县自唐初置隆阳县起,至2007年,建县已达1385年之久,正式定名綦江县已有645年的历史。

                             (罗玉洪  刘恩后)

 

【气候】 綦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副热带东亚季风气候特点。气候表现为:春早、气温变化大,初夏多阴雨,盛夏炎热、伏旱偏重、强对流天气频繁、局部风雹雷电灾害多,秋季光照少、阴雨时段长,冬暖、湿度小、霜期短、云多 、日照少,县境内各地光、温、水地域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8.8℃,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平均无霜期344天。2006年,綦江气候主要特点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2007年气候主要特点为:气温偏高,降水基本正常,日照偏少。

气温  古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2006年为20.1℃,2007年为19.3℃。其间极端最高气温44.5℃,出现在2006年8月15日和9月1日,为重庆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极端最低气温2.4℃,出现在2006年1月9日,比历史最低值-1.7℃明显偏高。

降水  古南地区的年降水量,2006年为795.7毫米,2007年为1026.2毫米。最大日降雨量106.3毫米,出现在2007年7月10日。2006年夏季,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高温干旱灾害。两年间均无降雪。

日照  古南地区的年日照时数,2006年为1094.7小时,2007年为837.0小时。

无霜期  古南地区的年无霜期,2006年为338天,2007年为365天。

雷暴  古南地区年雷暴(含闪电)日数, 2006年为43天,2007年为41天。

                                    (许  伟)  

【水文】 綦江县沟深谷多,溪河密布。綦江河系境内第一大河流,为长江一级支流,全县231.3公里,流域面积708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83.9立方米/秒 ,自南向北于江津区江口注入长江。境内有大小支流3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12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除綦江河外,还有藻渡河、洋渡河、扶欢河、郭扶河、蒲河、三角河、清溪河7条。

2006年5月8日下午至5月9日4时,綦江县南部及綦江河上游周边的贵州省桐梓县松坎等地区出现了明显降雨天气过程,部份地区出现大到暴雨,致使綦江河上游松坎河、蒲河流域出现较大洪水。据石角、东溪水文站提供的水情表明:石角水文站9日9时,洪峰流量为202立方米/秒,东溪水文站9日6时30分洪峰流量为2670立方米/秒。据县城古南镇水位观测站实际观测情况表明:县城古南镇最高洪峰在9日11时50分,水位为222.9米,超保证水位0.4米。7月11日至9月7日,綦江县大部份地区干旱持续59天,平均气温32.4度,比历年同期偏高3.7度;总降雨量57.2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89%;蒸发量552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44%,是降雨量的10倍。六项气象要素突破历史记录,即:平均气温最高、极端气温最高、蒸发量最多、降水量最少、降水日最少、持续时间最长。

2007年7月10日至12日,綦江县大部份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天气,加之万盛地区普降暴雨,致使綦江县古南、石角、东溪、三江、永新等12个镇受灾严重。县城古南镇于12日23时洪峰通过,水位为219.3米,流量2650立方米/秒;石角镇于12日23时15分形成洪峰通过,水位为243.57米,超保证水位0.43米,警戒水位2.46米,流量511立方米/秒。 (李  刚)

 

【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  2006年,古南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为44周,占全年的84.6%,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古南城区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范围在0.026~0.307毫克/立方米,年日均浓度0.103  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均值浓度范围在0.006~0.214毫克/立方米,年日均浓度0.07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日均值浓度范围在0.003~0.102毫克/立方米,年日均浓度0.023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质量一级标准。2007年,古南城区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为51周,占全年的98.1%,比上年上升了17.3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5.0%、12.9%和17.4%,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水环境质量  2006年,县城通惠河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余18个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到类标准;地表水达标率为97.1%,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綦江河北渡出境断面水质基本达到类标准。2007年,县城通惠河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地表水和綦江河北渡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与上年基本持平,略有好转。

声环境质量  2006年,古南城区符合环境噪声达标区标准;古南城区的区域环境噪声为55.6分贝,功能区环境噪声为56分贝,道路交通噪声为63.1分贝,比上年分别下降9.6分贝、9分贝和10.9分贝,并通过市级验收。2007年,古南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符合国家标准,扩建1.56平方公里;古南城区的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达到国家标准。

                                  (陈  毅)

 

【自然资源】 綦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湿润,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綦江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7.6%,丘陵占32.4%。土壤类型主要是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潮土、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以水稻土和紫色土为主,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7.3%和36.3%。2007年,全县幅员面积218607.36公顷,其中农用地194311.94公顷,建设用地14851.04公顷,未利用地9444.38公顷。农用地中有耕地80960.25公顷(其中田44183.59公顷,土36776.65公顷),园地3626.07公顷,林地71288.92公顷,其他农用地38436.7公顷;建设用地中有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846.6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575.07公顷,水利设施用地429.34公顷;未利用地中有未利用土地6622.07公顷,其他土地2822.31公顷。

动物资源  綦江有200多种动物资源,其中;兽类有20多种,鸟类40余种,蛇虫类50多种,水生动物及鱼类70多种。全县重点保护动物有黑叶猴、云豹、林麝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豺、青鼹(黄喉貂)、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斑羚、黑耳茑、苍鹰、雀鹰、普通鵟、红隼、红腹锦鸡、领角、雕、斑头鸺和鹰1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植物资源  綦江县有2000多种植物资源,其中栽培植物近千种。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为主,其次是豆类等小杂粮;经济作物有桑、果、茶、椐子、木瓜、红梅、银花、吴英、杜仲、黄柏等110多个长经品种,有油菜、烟叶、海椒、花生、西瓜、甘蔗等450多个短经品种。现已建成10万亩海椒生产基地和10万亩木瓜生产基地。2007年,全县有林地126.5万亩,占幅员面积的38.6%,其中森林面积110万亩,森林覆盖率33.6%。林木以松、杉、柏为主,其次是格木、枝树、油桐、青杨、洋槐、竹类等。珍贵林木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润楠、银杏、楠木等。全县有古树2245株,其中:黄桷树1930株,银杏20株,红豆杉1株,楠木18株,青杠、皂角等其他阔叶树276株。

矿产资源  綦江县地域内矿种多,分布广,资源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经济潜力。境内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硫磺、石英、矾、天然气、大理石、方解石、石膏、石灰石、页岩、绿豆岩、卤盐

等。煤矿地质储量15亿吨以上,可开采量11.5亿吨,可开采200多年,为无烟煤种。綦江是全国百名重点产煤大县,年产煤500万吨以上。铁矿储量2亿吨以上,以赤铁矿、菱铁矿为主;石灰岩储量4460亿立方米,天然气、石英砂等储量也很大。2007年,全县设有探矿权4个,采矿权124个,各种矿产生产能力1110万吨。其中:煤矿采矿权38个,生产能力709万吨;铁矿采矿权9个,生产能力27万吨;石灰岩采矿权27个,生产能力256万吨;页岩采矿权28个,生产能力101万吨;石英砂采矿权6个,生产能力9万吨;方解石采矿权6个,生产能力2万吨;砂岩采矿权9个,生产能力6万吨;萤石采矿权1个,生产能力0.2万吨。

水资源  县地域内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2007年,县境内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0.89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1.0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6910万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11.6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径流量19.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1174立方米,占全市人均水平的71.4%。水资源理论蕴藏总量15.7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10.5千瓦,占理论蕴藏总量的66.9%。

 

【旅游资源】 綦江县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富集,不仅拥有多种类型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而且还拥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县境内有古剑山、东溪古镇、丁山湖、石壕溶洞、白云观、古树化石群等自然景点20余处,有全国罕见的傣族生殖图腾、红军烈士墓、韩国临时政府遗址和全国农民版画之乡等人文景观10余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东溪古镇被评选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壕红军烈士墓被命名为第三批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剑山--清溪河风景区被命名为重庆市市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全县已开发旅游区4个,景点10余处。即:古剑山-清溪河旅游区,包括鸡公嘴、长田林海、清溪河、男根圣地、蟠龙峡谷等景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东溪古镇-丁山湖旅游区,包括东溪古镇、丁山湖、石壕溶洞、花坝等景区,面积10余平方公里;老瀛山旅游区,是以老瀛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白云观、红岩坪、凤冠山等景区(点);横山旅游区,是以天台山为主体的旅游度假区。县城既是旅客集散地,又有新虹桥、大韩民国流亡政府遗址、南州公园、农民版画院等旅游参观点。

                                 (罗玉洪  刘恩后)

 

【人口】 200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46865人,比上年减少189人。其中,农业人口736597人,比上年减少2411人;非农业人口210268人,比上年增加2222人。全年常住人口8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3万人,迁入人口9675人,迁出人口13676人。全年出生人口7648人,人口出生率8.96‰;死亡人口4063人,人口死亡率6.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7‰;城镇化率为3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07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50755人,比上年增加3890人。其中:农业人口737360人,比上年增加763人;非农业人口213395人,比上年增加3217人。全年常住人口83.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7万人,迁入人口16809人,迁出人口1827人。全年出生人口10524人,人口出生率13.88‰;死亡人口4756人,人口死亡率7.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8‰;城镇化率为35.7%,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

                                   (县统计局)

 

【民族】 綦江县是重庆市杂散居少数民族分布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县有苗、彝、回、满、壮、白、藏、侗、傣、蒙古、纳西、土家、布依、高山、仡佬等32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6000余人,分布于全县3个街道、17个镇。农村少数民族约5300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88.3%。苗族、彝族为世居民族,人口近4000人,主要分布在石壕、打通、安稳、赶水等镇的山区,较为集中居住在海拨600~1400米的偏远山区。其他少数民族,有的是工作关系调动,或毕业生参加工作来綦江;有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民族成份识别,确认为少数民族;更多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同外地少数民族恋爱结婚后将对方户口迁入綦江,其婚生子女也可登记为少数民族。

【宗教】 綦江县是重庆市宗教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4种宗教,有宗教信徒10万余人,宗教教职人员18人。经重庆市人民政府、綦江县人民政府同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0个,聚会点4个。即:佛教有古南街道净音寺,文龙街道大佛寺,丁山镇金山寺,赶水镇观音寺、松藻观音寺,篆塘镇白岩寺,东溪镇龙华寺;道教有石角镇白云观;天主教有打通镇吹角天主教堂;基督教有古南福音堂,三角、石角、打通、隆盛聚会点。

                                  (罗维裔)

 

【綦江方言】 綦江方言隶属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成渝片,其境内有汉壮等32个民族,而以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仅占全县总人数的0.28%。以县城古南镇方言为代表,綦江方言与普通话在语言、词汇、语法均有较大差异,但词汇、语法的差异较小,而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最明显。其声韵调系统如下(方括号内为国际音标)。

  1声母20个,其中辅音声母19个,零声母1个。b[p] p [p] m [m] f [f ]d [t ]t [t] l [l ] ɡ[k] k [k] h [x ] j [t ] q [t ] x [ɕ] z [ts ]c[ts] s [s] v [v] nɡ [ŋ] [ɳ]

   2韵母37个。ɑ[Α]o[o]ê[ε]i[i]-i[1]u[u]er[ɚ]﹑ɑi[ ai]ei[ei]﹑ɑo[au]ou[ou]iɑ[iΑ]ie[iε]uɑ[uΑ]uo[uo]üe[yε]iɑo[iau]iou[iou]uɑi[uai]uei[uei]﹑ɑn[an]en[ n]in[in]ün[yn]iɑn[iæn]uɑn[uan]üɑn[yan]uen[uən]﹑ɑnɡ[aŋ]onɡ[uŋ]iɑnɡ[iaŋ]uɑnɡ[uaŋ]ionɡ[yŋ]iɑi[iai]uê[uɛ]io[yo]、üi[yi]。

  3声调5个。阴平44,阳平21,上声42,去声214,入声33。

     綦江方言音系与普通话音系的差异主要有:

  1声母。綦江方言里没有普通话声母zh [tʂ] ch [tʂ] sh [ʂ] r [ʑ] n [n ],而把它们分别念成z  c  s  [z], 因而造成平舌翘舌不分,如“周邹” “春村” “四市”同音;把普通话中的n声母念成l声母,因而造成“边鼻不分”,如“女旅” “努鲁”同音。但綦江方言又比普通话多出v [v] nɡ [ŋ] [ɳ]三个声母,把不少普通话零声母的字念作辅音声母,如五[vu] 我[ŋo ] 硬[ŋen ] 严[ɳiɑn]

  2韵母。綦江方言共有韵母37个,比普通话少2个。其中单韵母7个,比普通话少3个,即e [γ]ü [y ]i [ʡ];复韵母17个,比普通话多3个,即iɑi [iai ]  io [yo ]、 uê [uε],但没有uo [uo];鼻韵母13个,比普通话少3个,即inɡ [iŋ] 、enɡ [əŋ] uenɡ [uəŋ]。因而造成前后鼻韵母不分,如“津京”“陈程”同音,把“科”念成ko,“国”念成uê,“雨”念成üi,“育”念成io,“翁”念成onɡ,“跃”念成iɑo,“罗”念成lo。

  3声调。綦江方言有5个调类,比普通话多一个入声调,这是綦江方言与其他成渝方言相比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也使綦江方言具有古朴 粗犷 铿锵有力的特点。綦江方言中的入声在保留继承古入声的同时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有塞音韵尾音长短促的“促声调”,演变为韵尾消失音长可延长的“舒声调”,与其他有方言中的入声有明显的区别。

(赵 娟)

 

【行政区划】 2006年,綦江县辖古南、三江、石角、东溪、赶水、打通、石壕、永新、三角、隆盛、郭扶、篆塘、丁山、安稳、扶欢、永城、新盛、中峰、横山等19个镇,314个行政村,47个居委会,2630个村民小组,282个居民小组。2007年11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綦江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19个镇调整为17个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即撤销古南镇、三江镇,分别设立古南、文龙、三江等3个街道办事处。至此,全县设3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314个行政村,47个居委会,2631个村民小组,255个居民小组。

                                            (县民政局)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06年,全县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87.3亿元,同比增长10.8%;经济总量和增幅分别位居渝西经济走廊的第4位和第10位。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10490元,比上年增加846元,在渝西经济走廊位居第8位。农业生产因特大干旱受到较大影响;林业生产较大发展,退耕还林扎实推进,全县森林覆盖率25.9%;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品质得到有效提高。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工业经济发展和效益大幅度上升;交通运输业快速健康发展,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邮电通讯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通信能力和通讯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3亿元,同比增长15.1%;实际引进县外资金9.3亿元,增长31%;接待游客40.46万人次、增长29.4%,旅游收入6518万元、增长20.1%。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全年实现辖区内财政总收入66222万元,同比增长23.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94亿元,增长13.5%;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124元,增长16.6%;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9800元,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3419元,增长0.6%,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34%,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99.8%,三残儿童入学率96.02%,脱盲巩固率99.9%;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初步形成;文化事业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2006中国重庆·綦江农民版画艺术节”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专题文艺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广泛开展;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增参保企业34户,新增参保人员(含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5057人,累计参保单位509家,在册人数4.23万人,养老金拨付率100%。

2007年,全县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03.13亿元,同比增长15.6%;经济总量和增幅分别位居一小时经济圈的第14位和第21位。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完成29.38亿元,同比拉长13.6%;粮食产量39.5万吨,增长41.7%;全县森林覆盖率33.6%;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紧紧围绕“三化一游”战略目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17.9%。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121公里,同比增长2.77%,农村公路通车率97.8%;固定电话用户17.4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49万户,电话普及率50部/百人,比上年提高7部/百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2亿元,增长16.5%;实际引进县外资金11.76亿元,增长26.7%;接待游客49.85万人次、增长24.4%,旅游收入8111万元、增长24.4%。积极推进依法理财,基本实现由吃饭型财政向建设型财政的转变。全年实现辖区内财政总收入106050万元,增长60.1%,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99亿元,增长9%;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1578元,增长26%;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2065元,增长23.1%;农民人均纯收入4102元,增长20%。全县城镇化率35.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县中考联招上线率21.8%,高考上线率86.1%,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和8.1个百分点;卫生防疫、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初级卫生保健覆盖率100%;成功举办了“2007年端午龙舟文化节和春节联欢晚会等文艺活动,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1.15万场次,观众达54.5万人次;组织开展了全民健身周等20余次体育竞赛和活动,30.5万人参加了群众体育活动;全年,新增参保企业91户、3995人,累计参保单位697家,参保人员5.46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3140人,机关临时聘用人员参保2350人)。为26120名离退休(职)人员按时足额拨付基本养老金2.47亿元,拨付率100%,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罗玉洪  刘恩后)

 

发展前景

 

綦江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六个必须,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着力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加快工业强县和经济大县建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城郊型经济发展,围绕“一极二廊”生产力布局,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大重点,抓住经济总量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四大关键,加快工业强县和经济大县建设步伐,努力把綦江建设成为重庆市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中国西部齿轮城、渝黔经济传接带、生态休闲旅游区、集约高效农业区,着力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的新綦江。

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到2010年的战略目标是:

--经济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十一五”期末达到150亿元,人均实现2233美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辖区内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5%,期末达到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6%,期末达到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完成240亿元以上,其中重点项目投资完成17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期末达到43亿元;外贸出口创汇总额年均递增25%,期末达到2500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1:36.8:38.1调整为2010年的15:45:40,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 10.1个百分点。

--社会进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先进文化建设,大力挖掘綦江民俗文化、特色文化和历史文化,充分展现綦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建好群众性体育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运动竞技水平;每千人拥有医师1.7人,病床位2.3张,农村卫生、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等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社会和谐。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末达到4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加600元,期末达到12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160元,期末达到42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00万人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力争每个城镇家庭可就业人员中有1个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6平方米。

--环境秀美。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0%;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綦江河出境断面三类水质达到80%以上,县城空气质量达到一、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30天,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60%。

到2020年,全县经济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接近翻两番,GDP总量达到350亿元左右,人均达到5210美元(按2005年价和常住人口测算),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基本实现“工业强县和经济大县”目标,基本建成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得到普遍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基本健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社会文明和谐。

                                         (县发改委)

 
纠错
 


主办:重庆市綦江区档案局档案局 渝ICP备12005626号
Copyright 2006 重庆市綦江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