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茅以升的故事   抗战必胜   此桥必复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jsw.com.cn/zhuanti/2010-03/30/content_1997122.htm 在 2018-03-19 11:34:4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茅以升的故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 新闻中心 - 镇江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本地专题

茅以升的故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发布时间:2010-03-30 来源:镇江市中山路小学网站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茅以升先生作为享誉中外的桥梁科学家,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钱塘江大桥这样的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对祖国忠贞不渝是先生精神财富的核心。少年时期,先生因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而准备弃学从军,参加国民革命。后因听孙中山先生讲,中国革命需要武装斗争与建设两支大军,先生才下决心走“科学救国”之路。

1920年,茅以升获美国卡利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回国,期以所学救国。他先后担任了唐山交大等6所大学的校长、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程技术人才。

看到中国江河上钢铁大桥的修建权都被列强把持,先生深感痛心。他提出承建钱塘江大桥,并以建桥方案胜美国专家一筹而夺魁。钱塘江江潮浩荡,江底流沙厚达41米。先生以两年半时间在江上架起长1453米高71米的公铁两用大桥,显示了中国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新中国建立后,先生积极投身于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海外华侨华人中的科技工作者发出“报国有门”的呼唤。1981年国庆节前夕,中国共产党向台湾当局发出祖国和平统一的号召。先生认为这座和平统一“大桥”正式动工之前,海峡两岸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各修一座“引桥”。为此,他提出海峡两岸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的一系列建议。

追求革命和进步,追随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是茅以升先生精神财富的重要内容。

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前半生,自诩‘无党派’、‘超政治’,是一个一贯崇尚‘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民主主义者。抗日战争胜利后,我目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摧残民主,投靠帝国主义,开始认识到只有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起来革命,才能救中国。”

上海解放前夕,先生拒绝去台湾。他根据中共地下组织的指示,利用自己的联系和影响,保护了关押在龙华监狱中的300余名进步学生和一批工厂,为上海解放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新中国的总工程师”。从此,他坚定不移跟党走,即使身处逆境也毫不动摇。

先生对科技教育的发展有很多想法,但是在旧中国,根本没人听取他的意见建议。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参加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召集的会议。这使他有很多机会向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如他提出的《建设一个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教育制度》的建议,受到周总理的赞扬。

先生认为,旧脑筋里的东西,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用新的尺度衡量。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思考,除旧纳新,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早在五十年代,先生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强调“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一方面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另一方面,在科技工作者中大力提倡科学道德。1982年,他倡导并联合首都103位科学家发出“关于制订《首都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的倡议书”,提出了“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等七条标准,得到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对科技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作为一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的科学精神有两个特点,一是创新,二是普及。

钱塘江大桥就是体现先生创新精神的杰作。在施工中,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射水法”,克服了在厚硬的流沙上难以为桩的困难;采用了“沉箱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创造了“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在桥墩上架设了钢梁。在教育上,他主张工科教学要“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并倡导科研、教学、生产要相互结合,交叉进行,还尝试了“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法。他的这些创新主张和做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先生认为,科学属于人民,没有广大群众对科学的理解,就没有国家科学水平的提高。为此,他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普活动。他写下了《桥话》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科普著作,还经常到群众中去做科普演讲。

提起钱塘江大桥,人们都会想到茅以升。茅以升自己也曾在多年后回忆:“自1919年12月,我归国为社会服务,在几十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工程”。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而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却是最令人难忘的。

上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1934年,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这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的……可以想象,茅以升担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

钱塘江又称钱江,地处入海口,潮水江流,汹涌澎湃,风波甚为险恶,其潮头壁立的钱江潮与随水流变迁无定的泥沙是建桥的两大难题。茅以升在造桥过程中,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曾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

至1937年,大桥快要竣工之际,上海“八一三”战争爆发了!钱塘江大桥还未交付使用就先经受了抗日战火的洗礼。茅以升说,在“八一三”的第二天,即8月14日就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当时他正在6号桥墩水下30公尺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一片黑暗,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这次日机轰炸是江、浙一带的第一次。

工程未完,战火已烧到了钱塘江边,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未完工,墩上的两孔钢梁无法安装,在此后的40多天里,建桥的工人们同仇敌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在通车的当日,运送大批军火物资的列车就开始陆续从这座大桥上通过了。此后,上海的抗战形势一天比一天吃紧。同年11月16日下午, 南京工兵学校的一位教官在桥工处找到茅以升,向他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并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十分严峻的形势后说:“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南京政府的文件上,要求炸毁钱江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南京来人还透露,炸桥所需炸药及爆炸器材已直接由南京运来,就在外边的汽车上。

集两年半心血建成的大桥,铁路刚刚通车,就要自己亲手去炸毁它,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同工程技术人员商量和慎重考虑后,最后订下了炸桥方案。

当天晚上,所有的炸药就都安放到了南岸第二个桥墩内和五孔钢梁的杆件上,100多根引线,从一个个引爆点连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只等一声命令,就把大桥的五孔一墩全部炸毁。

11月17日凌晨,茅以升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因大量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公路部分必须于当天全面通车。浙江省政府此时也不知道大桥上刚刚装置了炸药,因此事是高度保密的。大桥公路的路面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竣工了,只因怕敌机轰炸,尚未开放,现在何以又叫通车呢?原来,杭州三廊庙到西兴的过江义渡,平时每天就有一、二万人来往,上海战事爆发后,过江的人更多了,渡江的船本来就不够用,不意在16日又因故沉没了一只,等待过江的人太多,加上战事更紧,形势严重,迫不得已省政府才决定开放大桥。当日,大桥全面通车,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们,从杭州、宁波远道而来,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六和塔下的钱塘江边,甚至连六和塔上也都站满了人。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时,两岸数十万群众掌声雷动,场面十分感人。但有谁能知道,数百公斤炸药此时就安置在桥身上,这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造的大桥在落成之日,竟然就已面临着被炸毁的命运!

12月22日,日军进攻武康,窥伺富阳,杭州危在旦夕了。钱江大桥上南渡的行人更多,固不必说,而铁路方面,上海和南京之间已不能通车,钱江大桥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22日这一天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通过大桥。

第二天,1937年12月23日,日军开始攻打杭州,当天下午1点多钟,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3点,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他站在桥头看着桥上的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傍晚5时,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已然隐隐可见,茅以升命令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大桥炸毁后,桥工处全部撤退,茅以升带着在钱塘江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一起撤退。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茅以升一家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解放后移交给上海铁路局和浙江省档案馆,成为国家重点档案中的珍品,并为探明杭州市水文情况及建设钱江二桥节省了大量资金。这是后话。

抗日战争胜利了,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

至此,茅以升主持的钱江大桥工程,前后14年,经历了建桥、炸桥、修桥三个时期,这是古今中外建桥史上从未有先例的事情。

茅以升是我国第一位著名桥梁专家。他从小酷爱读书并善于读书。许多人惊羡他神奇的记忆力,殊不知这是靠他勤奋的背诵锻炼出来的。

为了锻炼记忆力。茅以升每天早上就站在河边背诵古诗、古文。河面上,风帆往来,渔歌阵阵,他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沉浸在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海洋里。天长日久,他不仅背熟了许多古诗、古文,而且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一天,他爷爷用毛笔抄写古文,茅以升站在一旁默记。等爷爷搁下毛笔,他竟然把一篇《京都赋》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茅以升不仅背诵古诗、古文,而且还不畏枯燥,背诵那些抽象的数字。一次,他看到有篇文章把圆周率的近似值写到小数点后面100位,就决定背诵这些枯燥的数字来锻炼记忆力。于是,他一节一节地来记这一长串数: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尽管很难记,但从小数点后十几位,到几十位,直到100位,他硬是熟练地背了下来。在他八十高寿时,他还能奇迹般地背诵少年时代记下的这100位数字。

1937年,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铁路公路两用桥正式建成通车。设计这座大桥的是41岁的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1896-1989)。

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从小好学上进,善于思考。十岁那年的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淹死不少人。这不幸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进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要造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是石桥还是木桥,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他念书时,看到有关桥的文章和段落,都抄在小本子上,还把有关桥的画剪贴起来。1916年,20岁的茅以升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堂官费留美研究生,192O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奖。

1933到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从此,茅以升的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各地。1954年他主持修建了长江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1958年在北京兴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的领导对茅以升非常信任,他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才签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还写桥。他的《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桥梁--古桥和今桥》等著作,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 责任编辑:陈洁)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