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教师队伍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zzu.edu.cn/jiaoshi.htm 在 2020-12-25 16:42:2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郑州大学.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专职院士

霍裕平院士
    男,1937年8月出生,湖北黄冈人,汉族,198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北京物理所工作,1975年4月调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9月至1980年8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983年5月至1996年元月曾任中科院合肥分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个人奖,1984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批准为中科院院士。
    霍裕平院士有很高的物理理论造诣,是我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他深入研究了高温等离子体的物理过程,促使聚变-裂变混合堆纳入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用光学方法快速处理图象的可能性,他还首次系统地解释了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杨胜利院士
    杨胜利,生物技术专家。1941年1月5日出生,江苏省太仓市人。1962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有机化工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1月26日正式入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胜利院士长期从事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研究,所主持的青霉素酰化酶基因工程研究构建了高稳定性、高表达的基因工程菌,发展了基因工程菌膜反应器,已于1990年用于工业生产。并致力于将微生物血红蛋白、热休克蛋白、分子伴侣等基因用于工业生产菌株的优化,推动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在医药和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的应用。近年来主要从事系统生物学及其在生物技术中应用的研究。

何季麟院士
    何季麟,冶金与材料工程专家。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原籍河南开封。196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任中色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宁夏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获冶金工程学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季麟同志长期从事有色、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理论和工程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稀有金属钽、铌、铍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开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钽铌金属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与方法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主持并指导了特种铜合金、镁及镁合金、钛合金加工、钽电解电容器、电池材料、金属陶瓷靶材等多项新材料技术研究,在该领域主持实施了7项国家重点技改工程。
    何季麟同志获授权专利9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2007年“RTO金属包埋切片微米、纳米表征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R-03)”;2012年“超小型化钽电解电容器用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0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获宁夏“科技明星”、“科学技术功勋奖”和“塞上英才”等奖励。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

吴养洁院士
    男,1928年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1954-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1958年回国后一直在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养洁院士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众多新的证明,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已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经SCI等检索,已被国外重要刊物引用400多次。他主持完成的“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冠醚合成新方法”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及发明专利;《环金属化反应分子内配位》获200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养洁院士为学严谨,为人诚笃,科研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从郑州大学早期建校,到近十年来建设有机化学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贡献突出。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硕士、博士后50余人。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申长雨院士
    申长雨教授,1963年6月生于河南南阳。199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塑料成型及模具优化设计专家,长期从事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工作。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2012年间曾任郑州大学校长,兼任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协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塑料》主编,《固体力学》、《应用数学与力学》、《化工学报》、《工程塑料应用》、《模具工业》、《塑料》等杂志编委。发起和组织了Society of Advanced Molding Technology(先进成型技术协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等多项奖励,先后被授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已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至今共指导近二十名博士生,近六十名硕士生。

刘炯天院士
    刘炯天,男,汉族,1963年1月生于河南省南阳市,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6月本科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选矿工程专业,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化工系副主任、化工学院院长,中共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6月任郑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刘炯天2009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是我国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知名学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主题专家组召集人,兼任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刘炯天长期从事微泡柱分选与洁净煤技术研究,提出了旋流-静态微泡分离方法,发明了微泡柱分选设备与工艺,开辟了我国微细柱分选技术体系,开发了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建立了我国第一座超净煤制备厂与废弃煤泥利用工程。同时,他还开发了矿物柱分选设备与短流程工艺,把柱分选技术应用于矿物分选,发明了矿物凝聚剂净水方法,实现难沉降煤泥水的高效循环利用,为煤炭分选与洁净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刘炯天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973计划”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4项,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教材4部(其中国家重点规划教材1部),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整改与省优秀课程建设各1门。
    刘炯天先后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团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主干课教学团队)带头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次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首席科学家、“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高效的流态化清洁煤理论与技术)团队首席专家、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弗朗斯瓦.马蒂院士
    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法国国籍,化学家。1941年11月生于法国巴黎。1971年获得法国巴黎第VI大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国际磷化学实验室,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主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教授。1998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弗朗斯瓦.马蒂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研究。他开创并深入进行了磷杂环化学,有机磷配合物和低配位磷化学等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加深和拓展了人类对有机磷化合物的认识,促进了有机磷化学的发展和应用。为表彰他在该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被授予主族化学奖(1999年)和阿布佐夫奖(2001年)等国际奖项。已发表论文560多篇,被引用12100次,H指数为49。
    弗朗斯瓦.马蒂对中国和中国科学界一直怀有友好感情,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来过中国,访问了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此后,他多次访问中国,热情邀请我国的专家、学者到法国开展合作研究,多渠道支持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为促进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科技事业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他克服语言环境和生活习惯等重重困难,在河南创立了国际磷化学实验室,《美国化学化工新闻》专门就此事进行了报道。2008年,在郑州大学开展了磷杂卟啉、低配位磷和含磷功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已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他迄今已为我国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50多名。同时积极促成郑州大学与法国科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法国科学院和雷恩第一大学建立了“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实验室”。 促成郑州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立合作,使得郑州大学化学系本科推免生可以到南洋理工大学继续深造。他每年在郑州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迄今已邀请3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为中西部地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高端平台。鉴于弗朗斯瓦.马蒂长期以来为我国人才培养和对外科技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王复明院士
    王复明,1957年3月生,河南沈丘县人。1987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水利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
    王复明教授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他提出了构建土质堤坝柔性防渗体的新方法,建立了非水反应高聚物扩散理论,发明了堤坝及地下工程防渗堵涌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及装备。他建立了层状结构介电特性及力学特性反演理论,提出了基于无损检测的高聚物精细注浆方法,开发了高速公路、高铁无砟轨道及地下管道快速非开挖修复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基础工程防渗修复及应急抢险,解决了多项重大工程难题。
    王复明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获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香崇院士
    男,1921年11月生,194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49年获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并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63年开始筹建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并任所长、总工程师;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被评为联合国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的杰出终身会员并任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钟香崇院士从事耐火材料工作50余年,是我国耐火材料专业的首席科学家。他在耐火材料的组成、结构和高温性能方面的系统研究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他组织指导了我国铝镁砖和高铝砖、氧气转炉炉衬材料和连铸长水口,以及耐火纤维和绝热板等新型耐火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在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上有独到之处,发展了耐火材料学科理论,在内容和水平上居国际前沿。为我国冶金工业和耐火材料研究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